좋은 차를 만나는 방법 - 공부차

Category

《茶气都去哪了?》

페이지 정보

작성자 해외담당 작성일15-01-07 14:51 조회2,120회

본문

0.webp.jpg
 前几天写了一篇名为《香水有毒!可乐有气!茶呢?》的文章,之后觉得有点武断,自己排斥什么但不能代表大家的意见,更何况受重面很大,香水是女人们的“杀手”,可乐是天下孩子们的饮料。茶才是最后闲下来的东西,要不说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。今天详细说说“茶气”。
640.webp.jpg
 持续了十天的史上最大规模茶气调研,25769份茶友提交问卷,排除重复、无效答卷,共收录23175份。其中79%的受访者认为茶气存在,其中包含3%的认同茶气存在,但没有体验过。答卷统计细微之处可谓前无古人,通过性别、年龄、职业、月收入、文化程度、茶龄、饮茶习惯用图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。10天来每天以订阅号的方式在《中国茶叶榜》推送,期间榜叔采访了圈内10位专家、学者(王迎新、黄静峰、高剑飞、孙泰、杨泰伦、正岩先生、王岳飞、丁以寿、周红杰、欧阳道坤)请他们谈各自对茶气的理解,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,此事持续的发酵,最终形成了“有气派”和“无气派”,更有辛辣、犀利的网友加入论战,激烈程度远超出榜叔的预判。
640.webp (1).jpg
 
就茶叶是否具有茶气,最近我一直也再思考,原本茶气是指:茶叶中的咖啡碱、茶儿素、茶多酚等与多糖类结合而溶于水产生,茶气在老茶中容易体会到,常表现有打嗝、身体发暖、发汗等,茶最早出现以神农尝百草日解72毒,茶最原始的用途就是药,尔后用来解渴,现在上升为茶道,出现了很多专家学者,但也不乏高手,在普洱茶江湖中确实有很多高手在民间。我们体会到喉韵其实就是“甘”“润”“燥”三方面,也有人总结8字方针,苦不叮舌,涩不挂齿。常听“两颊生津”、“舌底鸣泉”、“入口即化”的境界,我相信确实存在,这种老茶见到就是一种缘分,更何况是品到,我曾说过为了一泡茶而坐飞机去的绝对不是瞎说,再者每个人都体制不一样,我昨天问广州的一位资深茶友,对茶气的理解,他谦虚的说:“兄弟体制硬喝什么茶反应都慢难以表达。”茶气往往被一些新手误导,不苦不涩不叫茶,苦涩“霸气”的茶,是被热茶汤逼出来的,往往鬓角出汗,甚至汗流浃背。我理解的茶气是微汗,老茶经过岁月的转化,微生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融入茶汤导致颜色由新茶道亮黄变成酒红,经过血液进入到体内,而表现的后背发热毛孔打开等。
640.webp (2).jpg
 

昨天去一家店喝茶聊天,无意中说到榜叔弄的这个茶气大调查,她居然说的头头是道,并且把榜叔采访的几位大咖阐释的观点也分毫不差的说了出来,她说你很崇拜高剑飞吧?我说见过几次有过交流,榜叔采访他是否认同茶气存在,高总说:“茶气存在,感受茶气要理解茶韵,不是所有茶都有茶韵,韵味分三个层次,第一是喉韵,第二层是从喉咙到胸部,第三个层次是到丹田,韵到丹田才谈茶气,现在茶气滥用导致这个词被毁坏了。”榜叔又问在哪款茶里喝到过您所形容的茶气?他说在仓储好的红印和哪年收的一万一斤的大红袍里感受过。此时这个朋友补充说是05、06年的,看来她比我看的仔细,可见榜叔弄的这个史上最大规模的茶气调研遍地开花。


之前我读过周红杰的《云南普洱茶》 ,翻过他写的另外两本书普洱书,感觉就像看天书, 全是数据满篇的化学式别说看懂了,就是读字都费劲。

640.webp (3).jpg
 

人家是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副院长、秘书长、理事、教授,硕士导师等一大堆头衔,所以我格外仰慕。他不太主张茶气,用有点玄来概括。我这个朋友觉得王岳飞的观点适中,不那么明确,要不说中庸之道呢。她说:“我喝热水手心都出汗喝茶更是,但能说明任何茶都有茶气吗?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,所以不好去定论。”我一边喝茶一边说:“是呀,有的人还不爱吃鲍鱼呢!”我们俩一致认为,这个话题比较扯,榜叔弄了一个命题,抛给大家去辩论,就像是土豆炖牛肉还是牛肉炖土豆、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样无聊的扯蛋问题。


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我一直认为有人的地方就有茶叶,那么有茶叶的地方就有江湖吗?听朋友们说过茶叶江湖或者普洱茶江湖,更有把普洱茶细化的各门各派,什么古树派、厂家派、老茶派、大益派、纯料派等等,反正据我身边的观察确实如此,每种茶确实有自己的一个小“气候”也就是圈子,大家相互分享与串货,就像金庸写生的武侠小说那样,现在又弄出一个“有气派”和“无气派”,看来还是嫌茶叶不够乱,其实我真不想多说这个问题,没有一点意义。

640.webp (4).jpg
 

喝茶以后,爱上了各种茶,就像毒一样戒不了,每天不喝难受,真是可以一日无肉但不能一日无茶,茶人一般都排斥各种饮料,尤其是带气的碳酸饮料,腐蚀你的牙。就拿我来说,去饭馆吃饭,宁愿喝他最次的茶也不喝饮料,看见碳酸饮料就有“气”。


今天说茶是否有茶气?我特意问了几个专业的老友,无不例外的说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。我也非常赞同,茶之深,无外乎“气”和“韵”,新茶主要看原料,料好自然气“足”,加工工艺好,茶多酚与氨基酸等其它元素和谐发挥茶气显“厚”,采摘拼配得当茶气自然”正“。普洱生茶特性是后发酵,经过时间的陈化微生物参与发挥作用,上文提到过使得滋味醇厚、汤色逐渐由姜汁色变为葡萄酒色或者石榴红,这是茶黄素、茶红素等化学转化,所以经常听说老茶喝完打嗝、后背、手心出汗。


如果没茶气,哪来的打嗝?我一直在想“气”这个东西,它看得见吗?摸得着吗?茶壶的水蒸气谁都能看见,拿手划过也能摸着,但你说领导人要“接地气”、年轻人要有朝气、坏人有杀气、心胸狭窄的人小气、这些也都是感受得到的。简而言之茶气就是仁者见仁的观点,非弄个所以然,与茶叶的包容背道而驰,它只是一片叶子,在茶人手中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香。最后还是喝自己的茶,不要让茶“气”乱了你,我是觉得存在即合理, 不要争论茶气的有无,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